×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东方龙腾

47 高手在民间

47 高手在民间

虽然投资铁矿的商人被太平军赶走了,但是开矿的契约还在,日后若是人家寻上门了,没道理不归还铁矿。

契约精神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胡澄涵决定要好好保护这个珍贵的东西。

除非,太平军把这些商人都杀了,契约也毁了。

呸呸呸,这样恶毒地诅咒人家,这也太不地道了,做人不能这么无底线。

胡澄涵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强烈地鄙视自己。

还是等太平军占了南京后,把消息透露给太平军吧,由他们来搞前期投资,然后大东亚公司来摘果实,反正太平天国注定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胡澄涵的算盘里,俨然已经把长江流域收入囊中。当然,这只是他宏伟计划中的第一步。

方华源走后,胡澄涵总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总觉得在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成天忙忙碌碌,处理着各种各样的琐碎事务,以至于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思考公司怎么进行发展创新。

胡澄涵知道这样不好,公司总不能靠着这几款产品吃遍天下啊。

可是,技术上的事情他实在是不在行。

如果公司里有一大帮像华源那样的技术专家就好了,可以天天琢磨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公司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有句老话说,高手在民间。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高人,看看宋朝之前华族的辉煌文明就知道了。可惜到了清朝中后期,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认为西方传来的一些新奇的技术和产品都是奇淫技巧,不务正业。在这种氛围下,那些能人异士很难出人头地。

关键是怎么把他们找出来,为公司所用。

胡澄涵一来实在记不起来这个时代有哪些牛人,二来,这些人额头上也没写上“NB!”这两个字,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

一天,胡澄涵和汪鼎杰闲来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汪鼎杰随口说了一句:“老胡,你没看过达人秀?”

“达人秀?大清达人秀!哈哈哈哈。”

两人相视一笑,那就举办“大清达人秀”呗。

举办“大清达人秀”是个好主意,但是如果选出来一批只会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杂耍就不好玩了。

全民娱乐固然很有意思,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前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清百姓还是停留在追求温饱的最低级阶段。当前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等过了这个阶段,再弄个马戏团、歌舞团什么,到处去巡演,丰富人们生活,还可以在节目间歇插播一些新产品的广告,这倒也还不错。

胡澄涵又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个“360行状元秀”的选秀节目,这个节目的创意不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搞这个三百六十行状元选秀活动,一定能挖掘到一些能工巧匠为公司所用。

目前,公司最紧缺的还是各行各业的能人巧匠,所以可以把这个状元秀办起来。

设想有了,但是怎么组织开展又难倒了胡澄涵。

现在这时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没有电视,也没有全国发行的报纸,怎样才能让那些能人巧匠知道这个活动是个大难题。

即使有高额奖金、选秀成功高薪聘请等等这样丰厚的条件,民间达人们不知道有这个活动也是白搭呀。

思来想去,胡澄涵还是决定放弃了这个看似诱人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过,胡澄涵马上又有了另外的主意——猎头!从公司里物色一些能言善辩的员工走街串户方寻访能工巧匠和奇人异士,按照寻访到受聘高人年薪的四分之一给予一次性佣金奖励。

另外,广发英雄帖,高薪诚邀能工巧匠和奇人异士加盟大东亚公司,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举荐,对举荐之人同样许以四分之一年薪的奖励。

实际上,这项工作之前在公司快速发展、急缺人手的时候就干过,现在也一直在进行。不过,招募的只是一般的工匠。

虽然如今要招募的人层次高了很多,和之前的招募工作并不矛盾。

后来,胡澄涵才发现,这样的做法效果几乎没有,总结下来原因有四。

第一,古时水平很高的工匠多半在官办或私办的作坊里工作,一般和雇主有长期契约,流动性很弱。

第二,这些能工巧匠凭自己的本事,在哪里都很抢手,根本没有意愿离乡离土跑那么远去外地发展。俗话说,灾年饿不死手艺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大东亚公司靠着洋人欺负国人,名声真不咋地,胡澄涵就被人背后骂作假洋鬼子。有水平的匠人多半有点傲,哪肯折腰委身。

第四,离上海远点的地方,人们压根就不知道大东亚公司是哪根葱,任凭大东亚公司的猎头把稻草说成黄金也没人会跟着走。

不管怎么样,胡澄涵还是打算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他坚信,大东亚公司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世人的观点。

就这样,忙忙碌碌的1846年就过去了,胡澄涵和汪鼎杰迎来了穿越后的第三个新年。

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巴富尔由于和英国外交部不和,在九月愤而辞职回国去了与达拉斯合资创办的公司,接任他的是大英帝国原驻福州领事阿礼国爵士。

这一年,大东亚公司入股的茶叶、瓷器、丝绸商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商行在胡澄涵的穿针引线下,轻松就占领了上海外贸市场的大半江山。

大东亚公司的投资获得数倍的收益,达到了上十万两银子。当初决定和胡澄涵合作的几个徽商感到非常庆幸,而那些拒绝和大东亚公司合作的沪上商人为当初目光短浅懊恼不已。

新年过后,回老家过年的大东亚公司员工又带来了上千名青壮劳力和家属。

这次招来的人中,熟练的工匠和原先在一些手工业作坊工作的伙计比去年多了三成。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补充,胡澄涵又各增加了一条客货马车生产线。

1847年4月底,离家一年半的方华源终于回到了上海。

一日,胡澄涵正在公司里的中层领导开例会,突然他听到吴淞江口的码头上传来一阵喧闹声,还没怎么在意。

直到陈晓湖一边扯着嗓子喊着:“方掌柜回来了!”“方掌柜回来了!”一边撞开了会议室的门,差点把正准备开门的胡澄涵撞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胡澄涵顾不得责怪这个冒失鬼,一骨碌爬起来,扔下一屋子里的人,撒腿就往码头跑。跑了没多远,看到码头上没什么人,觉得不对劲,赶紧停了下来,害得紧跟在他屁股后往外跑的几个人撞成一团。

胡澄涵一把抓住陈晓湖的领口,急切地问:“方掌柜在哪里?”

陈晓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回,回家了。”

胡澄涵放下陈晓湖,径自往方华源的家里跑去,心里想,还个重色轻友的家伙,也不到公司汇报先,白让哥们惦记这一年多。

等胡澄涵跑到方华源家的时候,方家宅子里、门外已经围上了一大群人。大伙见胡掌柜来了,自觉地让出了一条路。

胡澄涵来到堂前,看到汪鼎杰已经早到一步与方华源坐在那里喝茶,三妹高兴得忙前忙后。

见胡澄涵进来,方华源大步上前,紧紧地和方华源抱在一起。往返将近一年的海上航行,在英国生活、饮食的不适应,以及思念(三妹)之苦,让方华源瘦了整整一圈。

看着一脸疲惫胡子拉碴黑瘦黑瘦的方华源,胡澄涵又是高兴又是心疼。

在胡澄涵心里,方华源的分量比什么都重,甚至远远重于共同经历了生死患难的汪鼎杰。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时不刻不在担心着华源的安危。如果华源有什么好歹,胡澄涵绝对不能原谅自己当初决定送华源去英国。

现在,华源终于平平安安地回来了,胡澄涵一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方华源这次离开,让胡澄涵深刻意识到,若是离了方华源,大东亚公司迟早得吃老本坐吃山空。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数次发誓,今后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这个宝贝疙瘩,连毛都不能让他少一根。

胡澄涵紧紧地抱着方华源,一边使劲忍着不掉眼泪,一边轻轻地怕着他的后背。搞得原本大马金刀地坐着喝茶的汪鼎杰一阵嫉妒,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上前把两人分开了,不满地说道:“好啦好啦,两个大男人光天化日之下卿卿我我,真是受不了,我身上的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

门口围着看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胡澄涵不好意思地松开方华源,笑着捶了汪鼎杰一拳。

“来,给你们两个看件宝贝。”方华源兴奋地拉着两人进到内宅,搬出一个皮箱,拿出厚厚的一叠东西,打开层层包裹的油布,露出了十几本砖头厚的书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